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发布
10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简称《规范》),进一步规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
非新生儿破伤风(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龄超过28天,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规范》编写审定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版《规范》结合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如优化非新生儿破伤风风险分级、严重程度判断标准和细化了用药方案等,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防治要点,进一步提高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规范》编写审定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斯介绍,在2019年版中,破伤风暴露的分级标准是根据伤口的污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而《规范》则结合了我国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调整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个等级,更便于临床应用。
具体如下:
低风险:
6小时内进行医疗处理的浅表伤口,且未接触泥土、人或动物粪便及哺乳动物唾液等污染物。
高风险: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未在6小时内进行医疗处理;伤口接触泥土、人或动物粪便及哺乳动物唾液等污染物;穿刺伤;撕脱伤;挤压伤;火器伤;烧烫伤及冻伤;存在未去除的缺血或坏死组织;伤口内有未去除的异物;已有感染征象的伤口等。
此外,王传林表示,《规范》还对破伤风杆菌的病原学特性进行了强调,其在消毒剂中能够长时间存活,因此提示医务人员使用规范的清创和冲洗方法,而非单纯依赖消毒剂。
同时,《规范》还强调了破伤风的潜在危险性,提醒医生在治疗时警惕病情的突然变化,特别是重症病人应在监护条件下密切观察,以防止意外猝死,降低其病死率。
此外,《规范》更重视非新生儿破伤风的预防。《规范》将2019年版中以附件形式呈现的《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纳入诊疗规范正文。患者外伤后,如果免疫史不全或不详,在使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的同时,须完成全程破伤风疫苗接种,强调破伤风的预防应以疫苗预防为主。
总之,《规范》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医疗服务。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更新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更贴近临床应用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023A0691C00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的通知
http://www.nhc.gov.cn/ylyjs/s7659/202410/ebc3f17213f7447cb8bd8b482128948shtml
文章转载 非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