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周鸿祎辞任董事长,奇富科技低调放贷

导读 撰文 | 张  宇编辑 | 杨博丞题图 | IC Photo8月14日,奇富科技宣布,周鸿祎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董事长和董事职务,不再是公司董事...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8月14日,奇富科技宣布,周鸿祎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董事长和董事职务,不再是公司董事会成员。

奇富科技前身为360集团旗下的360金融,2018年6月,360金融正式独立运营,并于同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8月,360金融更名为360数科,后又于2022年11月在港交所二次上市。2023年2月,360数科再次更名,摇身一变成为了奇富科技。

图源:奇富科技官网

对于两次更名,奇富科技CEO吴海生表示,这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股权关系、业务战略等方面作为独立实体的存在。虽然公司的名字源自360集团,但双方在业务定位上截然不同且相互独立。360集团主打数字安全,而奇富科技则深耕金融科技服务市场。更名后,可以更加突出公司自主发展金融科技战略的决心。

不仅如此,就连奇富科技旗下产品360借条也在2024年7月升级为奇富借条。至此,奇富科技已完成了从战略、经营到品牌的完全独立。

从两次更名到旗下产品更名,再到周鸿祎辞任董事长和董事职务,不难发现,奇富科技一直在弱化金融概念、强化科技属性,并且不断淡化与360集团之间的关联。尽管奇富科技与360集团完成了切割,并且不断加码金融大模型,但奇富科技本质上仍难以摆脱信贷平台的底色。

一、闷声发大财

奇富科技的盈利能力强悍。根据财报,2024年第二季度,奇富科技的总营收为41.60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9.143亿元增长6.3%;净利润为13.765亿元,同比增长25.9%。2024年上半年,奇富科技的总营收为83.13亿元,同比增长10.64%;净利润为25.36亿元,同比增长25.38%。

截至目前,奇富科技已累计连接160家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并服务2.476亿名具有潜在信贷需求的消费者,较去年同期增长12.2%。同时,累计具有获批授信额度的用户达到5360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3.0%;累计成功提款的借款人(包括重复借款人)为3200万人,增长12.3%。

对于未来的业绩预期,吴海生表示,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将实现净利润15.0亿元至16.0亿元,以及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15.5亿元至16.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预计在31%至40%之间。

还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2023年,奇富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166.4亿元、165.5亿元和16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7.82亿元、40.24亿元和42.85亿元。三年半时间,其净利润合计超过166亿元,且毛利率均维持在80%以上。

奇富科技之所以能闷声发大财,主要在于其撮合贷款的商业模式。

所谓“撮合贷款”,指通过奇富借条等产品的撮合,由金融机构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具体而言,撮合金融机构向贷款人发放贷款后,奇富科技旗下的融资担保公司需要为此提供担保,或聘请第三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如果借款人未按期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则担保公司要依约代其偿还,并因此获取向借款人的追偿权。

不过,闷声发大财的同时,奇富科技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按照收入结构划分,奇富科技主要有信贷驱动服务和平台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前者主要由奇富科技作为中间人角色,帮助金融机构例如商业银行、信托及资产支持证券或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借款用户,同时提供信用评估、资金匹配及贷后服务,需要奇富科技需承担信贷风险,而后者主要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不同需求而在贷款周期不同阶段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不承担任何的信贷风险。

为了控制风险,于是奇富科技开启了一场由重资本模式向轻资本模式转型的改革,简而言之,就是不断扩大平台服务的收入。根据财报,2019年至2021年,奇富科技的平台服务收入占比从13.1%提升至38.75%,然而到了2022年,该收入占比却又倒退回30.08%,2023年则进一步下滑至27.94%。

2024年第二季度,奇富科技的平台服务收入为12.4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0%,甚至不足2022年时的水平,这意味着奇富科技转型多年,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建立在高风险的重资本模式之上,转型难言成功。

与此同时,奇富科技还面临着撮合贷款逾期率不断攀升的风险。根据财报,2021年至2023年,奇富科技的90天+逾期率分别为1.54%、2.03%和2.35%,而在2024年第二季度,90天+逾期率已达到3.40%,作为对比,在2019年和2020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3%和1.5%。对于奇富科技而言,90天+逾期率不断攀升,意味着无论是在撮合贷款环节还是追偿环节,压力和难度都在持续增加,未来发展也将充满不确定性。

二、押注金融大模型

奇富科技坚持弱化金融概念、强化科技属性,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监管趋严,互联网信贷业务屡遭监管部门“点名”。

2024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检查发展主要问题的通报》指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在经营管控、合作机构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风控执行不到位,又比如未建立统一准入机制,即有的银行未将提供催收、科技、担保等服务的合作机构纳入统一准入管理等等,直指信贷平台的各种问题。

但强化科技属性,也要拿出真本事。

2023年5月,奇富科技率先推出自研金融大模型“奇富GPT”,成为国内首个金融行业通用大模型;2023年9月,奇富科技又推出金融大模型应用毓智AI专家。

在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奇富科技表示,在客服领域,奇富科技推出的AI-Copilot系统实现了对客沟通效率与准确度的双重提升。自AI-Copilot启用以来,人效提升高达4.1%,坐席侧用户转化率攀升5.6%,管理效率更是实现了50%的大幅增长,同时业务处理准确率也较使用前提升了1.2%;在软件研发领域,毓智AI专家延续了其在风控、交易、获客运营等多个金融专家模型系统中的出色表现,为软件研发生命周期提供全面智能化能力。在实际应用的业务系统中,毓智AI专家进化出智能需求分析以及结合需求写代码能力,其中AI辅助业务需求研发数占比高达42.42%。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金融大模型的落地与应用仍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是数据质量与规模方面的挑战。由于金融行业内的数据难以共享,金融大模型的数据规模相对有限,难以产生“智能涌现”的效果。同时,数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金融大模型在缺乏充足样本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生成胡编乱造的内容,从而引发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在金融领域,决策往往需要高度准确和可信的信息支持,由此导致的后果可能尤为严重。

其次是数据隐私与合规性方面也存在挑战。金融行业对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合规性有严格要求。在金融大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敏感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在采集、存储、处理、流通等阶段不泄露,是一个重大挑战。此外,随着法律法规对私域数据使用的限制加强,如“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要求,金融大模型在数据共享和利用上也面临障碍。

可见,尽管奇富科技强调在不断加码技术,但金融大模型的应用还存在不少困难,同时,技术的加持也并未改变奇富科技的信贷平台的底色,恐怕奇富科技仍需要不断思考,其业务如何与金融大模型实现更完美的契合,以及如何才能利用技术尽快实现转型。

三、暴力催收引发大量投诉

主要依赖信贷驱动服务实现创收,意味着奇富科技将难以避免催收。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以“360借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投诉量高达3.6万余条,大量投诉者声称在360借条上获得来自银行、信托贷款后,在逾期后均收到来自奇富科技的催收电话,部分电话还包含威胁、恐吓等暴力催收行为。

比如有投诉者称,在未通知本人的情况下,收到第三方催收的骚扰、恐吓,并被多次寄送催收函至户籍所在地。还有投诉者表示,自己被暴力催收人员催收侮辱,一天内多次联系骚扰朋友,使本人和朋友无法正常工作。另有投诉者表示,自己曾在360借条平台上几笔借款均已提前结清。根据平台显示,自己在借款时年利率为7%,实际借款时年利率却高达32%,且提前还款还要收取利息。

图源:黑猫投诉

早在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就印发了《关于规范互联网贷款及信用卡催收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严格限制催收对象范围,当第三人明确要求不得联系时,经确认其为无关第三人,催收人员应停止后续联系行为,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同时明确不得出现“采取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实施催收”“以频繁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骚扰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等催收行为。

但从源源不断的投诉来看,奇富科技旗下产品仍存在暴力催收的现象。显然,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不管是贷款利率还是催收方式,奇富科技都将进一步调整和整改,同时,想要由重资本模式向轻资本模式转型,奇富科技还要拿出一些真本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