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研究表明椋鸟的迁徙行为是遗传的 而非后天习得的

导读 幼小、天真的椋鸟会独立于经验丰富的同类寻找越冬地。椋鸟全年都是高度群居的鸟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互相复制迁徙路线。通过重新审视经...

幼小、天真的椋鸟会独立于经验丰富的同类寻找越冬地。椋鸟全年都是高度群居的鸟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互相复制迁徙路线。

通过重新审视经典的“置换”实验并添加新数据,荷兰生态研究所 (NIOO-KNAW) 和瑞士鸟类研究所 (Vogelwarte Sempach) 的一组研究人员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争论。他们的研究结果现已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

数百年来,候鸟如何确定迁徙路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荷兰生物学家阿尔伯特·佩德克 (Albert Perdeck) 试图找到答案,他用飞机将数千只迁徙的椋鸟从荷兰运送到瑞士和西班牙。

这项实验已成为鸟类迁徙方向研究的经典之作。如今,70 年后,同事们证实了他的发现,并利用这一历史数据集解决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科学争论。

鸟类可以通过带有独特代码的轻质金属脚环进行单独识别——这种方法是荷兰鸟类迁徙和人口统计中心、Vogelwarte Sempach 和欧洲合作伙伴至今仍在使用的方法。脚环的回收表明,迁徙的幼年和成年椋鸟使用不同的策略到达不列颠群岛和法国的冬季目的地。

NIOO-KNAW 的莫里森·波特表示:“成年椋鸟意识到了这一举动,并调整了迁徙方向,以到达它们正常的越冬地区。幼年椋鸟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这是它们离开荷兰时会选择的方向——并到达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错误’目的地。”

多年来,鸟类迁徙领域的专家对珀德克研究结果的解释存在分歧。波特表示:“椋鸟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根据一些专家的说法,迁徙的幼年椋鸟可能也加入了当地同类的群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